站内搜索:
新华社太原5月13日电 题:蹚出新路子 书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纪实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巍巍太行,绵绵吕梁,群山叠翠,汾河荡漾。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进农村、访农户、看企业、察改革,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再次到山西考察调研。他深情地说:“到中央工作后,我一直关注着山西。”
他对山西这些年来在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综合改革、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管党治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勉励山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忘忧草,脱贫宝”
“总书记,再过一个月这地里的黄花就到了盛花期,到时候一片金黄,可喜兴了!”
温暖的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里的黄花苗已经长到尺把高,向着天空伸展开绿油油的叶子。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田间,望着眼前这一片希望的田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山西考察调研,首站来到大同。他强调,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一下车,总书记就直奔田间,深入了解当地黄花产业发展情况。
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既能食用,也能药用。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近年来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带动了1.5万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正如古话所讲:“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村民们正在地里除草、松土,看到总书记来了,兴奋地围拢过来,高声向总书记问好。
习近平同大家攀谈起来:土地是不是流转了?一亩地能给多少钱?加上做工,一年下来能赚多少钱?
大家告诉总书记,土地流转后每亩地一年收入500元,在这里做工一天还能赚150元。这些年,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去年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
“原来不敢多种,现在基地办了加工厂,烘干、加工、储藏、销售都不愁了,黄花越种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村民们兴奋地说。
听了大家的“致富经”,习近平十分高兴:“我上个月去了陕西秦岭山区的一个村叫金米村,那里种木耳形成了产业化,我称赞他们是‘小木耳大产业’。你们这里也是‘小黄花大产业’,很有发展前途。”
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共产党人就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要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大同,黄花相关产品已经形成系列。黄花产品展厅里,黄花干、黄花酱、黄花饼、黄花制作的化妆品等各色产品琳琅满目。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幸福路。展厅墙上贴着“忘忧草,脱贫宝”标语,生动诠释了黄花种植给乡亲们带来的好处。
习近平细致察看黄花产品,感慨地说:“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而忘忧。”
12日下午,山西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了他们“将产业发展贯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全过程”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强调:“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离黄花种植基地不远的西坪镇坊城新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近年来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实现了稳定脱贫。
一排排白墙飞檐的平房小院,透出晋北传统民居的特色,朴素大方,整齐有致。
沿着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村。
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告诉总书记,从2018年起,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的210户村民从世代居住的坡梁薄地、盐碱地上的土窑洞陆续搬到这里,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走进村民白高山家,院子里种的蔬菜瓜果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这是西葫芦,这是黄瓜,这些西红柿已经开始挂果了,那两棵是苹果树。”白高山如数家珍。
“这些果菜够你们一家吃了。”总书记笑着说。
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卫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十分详细。午后的阳光洒进小院,房间里更显明亮。吊顶、白墙、地砖,冰箱、彩电、燃气灶,与过去的土窑洞相比天壤之别。
白高山拿出一张老照片给总书记看,那是他搬进新村之前住了40多年的土窑洞。
习近平接过照片仔细端详,问道:“现在这房子住进来花了多少钱?”白高山告诉总书记,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新房。
“搬出来后家里主要做什么?收入怎么样?”习近平接着问。
白高山的儿子白利军告诉总书记,搬到新村后,他在政府资助下上了职业培训学校,当起了电焊工,去年收入4万多元。
“现在外村姑娘都愿意往这嫁了吧?”总书记笑着问。
“可不是!如今生活好了,人家也愿意来了。儿子原来一直打光棍,去年找到了媳妇,今年我们老两口抱上了孙子。”白高山笑得合不拢嘴,“盖房子,娶媳妇,这是我们庄户人家一辈子的大事。我们打心底感谢共产党!”
“共产党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现在不但不收提留、不收税、不收费、不交粮,还给困难乡亲送医送药、建房子、教技术、找致富门路。”望着幸福的一家人,习近平问道,“你们往后还有什么打算?”
“就是希望日子越过越好。”白高山说。
“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总书记的话引来满屋欢笑声。
在12日下午举行的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山西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山西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但仍有2万多贫困人口没有脱贫,有12万多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要做好这些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初夏时节,汾河水势初涨、碧波荡漾。
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去年刚刚通车的晋阳桥横跨碧水之上,桥上车流不息,汾河两岸绿意正浓。
12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亲河。2000多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优美诗句。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流域内矿产过度开发,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汾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现断流。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就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他要求山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将近3年过去了,山西是否拿出了“超常举措”?效果又如何?
站在汾河岸边,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展板听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情况介绍。
“九河”,是指汾河在太原市区的9条主要支流,曾因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河道而沦为臭水沟。围绕提升汾河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近年来太原市实施了“九河”综合治理工程,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
淀区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