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站内搜索:

国内新闻

您当期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解答时代命题 展现时代担当——写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
发布时间:2018-09-05    浏览次数:1517

  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题:解答时代命题 展现时代担当——写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闭幕之际

  新华社记者

  总有一些时刻,会深深影响历史的进程。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

 

  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9月3日至4日,以“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再次向世界昭示中非“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的坚定决心,宣示中国同国际社会一起走合作共赢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

  在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时刻,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作为2018年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活动,注定因其重大意义和丰硕成果,成为中非友好交往史上新的丰碑,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谋大同”的不懈努力。

  一次“非”同寻常的历史性盛会

  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阳光明媚。

  9月3日16时许,人民大会堂北大厅。

  习近平主席迎接出席峰会的外方领导人,同他们一一握手。

  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远隔重洋的两个古老文明,在初秋时节再一次握手。

  这是全球瞩目的聚首——

  放眼全球,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历史与现实,迷茫与希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交织。

  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

  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世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一年多前,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到访的习近平主席郑重作答:“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作答:“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让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53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跨越高山和大海来了,联合国秘书长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来了。

  从党的十八大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党的十九大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一次次出访到一次次主场外交,习近平主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擘画与推动,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从“一带一路”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一系列倡议和机制成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正是因为中国的领导力、中国的理念,以及中国致力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才作出了与中国复交的决定,决心加入中非合作论坛这个大家庭。”首次参加峰会的布基纳法索总统卡博雷,如此坦露几个月前与中国复交的心迹。

  “与西方不同,中国不称霸,没有加入‘地盘战’。”尼日利亚《先锋报》如此写道,“中国人告诉我们,蜡烛不会因点燃其他蜡烛而失去亮度,而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光明。”

  “作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于这个资源丰富的大陆越来越重要。”有外电如此评价。

  这是跨越时空的同行——

  从北京到非洲大陆最南端好望角距离12900多公里,中非友谊跨越山海,历久弥坚。

  从1955年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在万隆会议上第一次握手,到本世纪初共建中非合作论坛,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到3年前中非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历史有其规律和逻辑。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非关系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双方都能登高望远,找到中非合作新的契合点和增长点,推动中非关系实现新的跨越。”习近平主席真诚的话语,背后是中国始终同非洲兄弟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的坚定信念。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以“绝望的大陆”为封面标题,断言非洲将在贫困的泥潭中挣扎,毫无改变命运的希望。

  中非合作论坛历经18年风雨后的今天,中国已连续9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对非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与非洲年进出口总额已达1700亿美元。

  从参与联合国维和、派遣援非医疗队,到开展索马里海域护航……中国切实履行国际责任,与非洲比肩而立,为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十大合作计划”,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落实约堡峰会成果的收官之年,世人再次打量这片大陆:公路、铁路、港口、工厂……天堑变通途,滩涂成良港,荒漠现生机,中国为非洲国家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

  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这是开幕式前,习近平同出席论坛峰会的外方领导人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这是务实全面的谋划——

  礼炮轰鸣,军乐嘹亮。8月30日到9月4日,习近平主席已同出席峰会的30多位外方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会见。未来几天,还将有一些会晤安排。

  从9月2日开始,部长级会议、企业家大会、峰会开幕式、圆桌会议、共见记者……一系列活动紧锣密鼓进行。

  9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桌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论坛共同主席国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分别主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会议。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会议通过《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个成果文件。

  “一致承诺,加强集体对话,增进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和非洲各国发出的构建更加紧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呼唤。

  携手60多年,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时代挑战,中非命运共同体又有怎样的新内涵?

  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从6个方面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全面诠释。

  “习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很丰富、很实在的目标,就像握在一起的两只手。”喀麦隆政府官员切盖特·萨林弗指着新闻中心里张贴的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合抱之手”说。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为非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塞内加尔即将接任论坛共同主席国,我很愿意与中方紧密配合,深化非中友谊,实现构建更加紧密的非中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目标。”塞内加尔总统萨勒说。

  4日晚,人民大会堂西大厅。

  “我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在26亿多中非人民积极支持下,我们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中非关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习近平主席在峰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说。

  一条“非”同以往的合作共赢之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这是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的重大论断。

  既是“主题”,又是“命题”,意味深长。

  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民族,在近代历经苦难后,深知和平的可贵、发展的宝贵……

  面对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主席给出了“中国方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

  相向而行,守望互助。中非合作,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成为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的典范。

  “中国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就,同时非洲也取得巨大进步。中非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能够使全人类获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

  “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习近平主席一言以蔽之。

  合作共赢之路,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

  合作共赢,经贸先行。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在峰会期间很忙。津巴布韦、肯尼亚等国领导人到京后都与这位在非办厂多年的企业家见面,目的都一样:请他去投资。

  “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鞋厂有近8000名当地人,产品全部出口美国。我还要在非洲继续扩大生产,计划到2030年带动10万非洲人就业。”张华荣说。

  “据去年一份报告,在非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89%的员工是非洲人,给了我们大量学习技术的机会。”吉布提总统盖莱心中有“一笔账”。

淀区总工会

  • 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
  • 北京保安协会
  • 中国保安协会
  • 百度
  • 360导航
  • 新浪微博
  • 新浪网
  • 搜狐网
  • 网易
  • 凤凰网
  • 新华网
  • 首都之窗
  • 人民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日报
  •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