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时政要闻
近期,两条打假的新闻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一是“假鞋之都”福建莆田的“深夜鬼市”,二是天津独流镇生意红火的调味料造假产业。
记者发现,福建莆田存在假鞋、假防伪标识、假物流信息、假实名手机卡等情况,在一些快递摊位多交些费用,莆田发货可以“秒变”美国发货。而天津独流镇则调料造假窝点聚集,将用过的八角花椒回收制成“王守义十三香”,工业用盐加色素勾兑出“李锦记”“海天”酱油……新闻标题中纷纷出现“探秘”“揭底”“黑幕”等字眼,更有甚者直接称“你可能吃了10年假调味料”。
媒体曝光后,官方开始高调打假。莆田副市长带队,对安福电商城进行执法检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安部派员赶赴天津现场督查,天津联合执法队伍查处调料造假窝点,公安部门拘留涉案人员。
不难发现,这两条新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记者均跑在了执法者前头。更让人震惊的是,相关部门并非不知当地造假业的泛滥与猖獗,打假多年后,造假基地不但未销声匿迹,反而蓬勃发展,产值破亿。
造假并不是新鲜话题,真正令笔者感兴趣的是,两地持续存在十几年的造假产业链,为何如打不死的“小强”般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活得不错。上海太太乐食品方面向媒体透露,十年来,打假团队每年都会到独流镇进行6到10次打假。王守义十三香方面从2002年就开始在独流镇打假,与造假者缠斗超过14年。
在十几年打假的高压下,造假产业链反而愈发完善。天津独流镇的造假、包装、物流分工明确。莆田也有服务于造假的全套产业,甚至提供电商店铺拍图服务,还有教授淘宝、微店开店的培训班。
造假,尤其是食品造假危害甚大,而如此完整的造假产业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地方政府对规模较大的造假产业有或多或少的默许,有造假者直言“花钱打点关系”可保平安,甚至出现一边打假,一边“养假”的情形。有些政府、公司部门有打假指标任务,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就采取与造假者合谋的方式,出现了不正常的“放水养鱼”模式。
实际上,造假并非不可禁绝,福建晋江也曾假鞋横行,经过大力整治及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安踏、特步等诸多知名运动品牌。关键是地方政府应切实担当起主体责任,勇于向造假产业开刀,不能看到造假能带来不小的产值就手下留情。从产业链最低端,甚至造假上谋求机会,不可能葆有持续长远的发展。依赖于造假的经济就是饮鸩止渴,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却牺牲了地方发展的良机。
打假不能是一阵风,更不能打成运动战,应该跳出媒体曝光—政府严打—死而复生的老路。地方政府要以切除毒瘤的勇气,拿出腾笼换鸟的智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逼迫造假者退出,引领创新者发展,坚决摘掉“造假基地”的帽子。
【转载】新华网